近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被放在了首位。我国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对于工业机器人企业来说,在中国制造特有的模式下,势必需要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中国特色下的工业机器人企业
在谈国内制造业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近半年以来,制造业PMI指数持续下降,2月份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已经低于50.0%的临界点,外需疲软,产出指数甚至续创两年半低点;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1.5%、46.9%以及45.3%,小型企业PMI较上月下降2%。但是中国PMI指数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全球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放眼全球,美国、日本等国的制造业指数都呈下滑趋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此前商业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优势将逐渐地显现出来。
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环境和要素也一直在变化,总共造就了三波不同的制造浪潮。第一波是起于80年代的以食品、五金、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品制造业;第二波是崛起于90年代的以电脑、服装制鞋为代表的出口加工制造业;第三波则是以房地产为龙头的重工制造业。
如今,在前有美国、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围堵,后有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成本优势进行追赶的压力下,中国意在完成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型,掀起第四波“由制转质”的浪潮,同时通过“一带一路”走起中国式全球化的道路。
目前,中国几乎是所有商品的全球最大市场,得益于物流等商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互联网消费时代出现的电商行业蓬勃发展。2019年双十一期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当日成交额达2135亿元,同比增长26.9%;京东11.11全球好物节累计下单金额突破了1000亿元。这些亮丽的成绩单背后,折射出的是庞大的制造需求。
庞大的产业链、巨大的市场需求、完善的物流体系,这些国内优秀的商业元素正在吸引海外企业的关注。
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并称为机器人领域的“四大家族”,这些巨头占据了中国机器人产业7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且几乎垄断了机器人制造、焊接等高端领域。
近两年来,四大家族都陆续在中国投资建设生产基地,这其实是肯定中国制造业发展环境的一种侧面体现。
目前机器换人程度较高的行业是汽车和制药,而近些年的热门行业则是3C与新能源。3C行业由于产品迭代快,配合产品迭代进行的工艺迭代和产线迭代,将为工业机器人企业和自动化集成商们带来了大量的订单。
综合以上因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和成熟的服务商竞争,国内的工业机器人需要放弃什么、专研什么、聚焦什么,这都需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
生存与否
交给时间还是主动出击?
国内的工业机器人势必会蓬勃发展,但是国产零部件从性价比和品质上都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优势,产业链的发展还需要时间去成熟。撇开发展不谈,目前绝大多数的工业机器人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生存下去。
按照亿欧采访的几位工业机器人企业的说法,行业在3年内会进行一轮洗牌,最后能剩下的,不过是各个细分领域前5-10家左右的企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青泥。身在其中的参与者们,或退出,或改行,或被吞,最终留下来的企业则进入长期拉锯的决赛圈。
类比手机行业的发展,此前在山寨机盛行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到市场上出现了如迪信通一类的全国联锁手机销售商,店里出售各种各样品牌的手机。然而现在能活下来的国产手机企业屈指可数,华为、小米、vivo、OPPO等几家企业各有千秋,加上拥有自己线下门店,迪信通这类企业的业务自然也大大缩水。现在的工业机器人行业就类似于三国鼎立的前期,竞争自然异常激烈。
对于工业机器人企业如何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获得较高的存活率,亿欧在综合采访了几家工业机器人企业后,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避开巨头,找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