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上市企业2000强名单中,美国有14家芯片公司和14家软件公司,中国尚无一家;我国人工智能的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人才数量占比分别为3.3%、34.9%和61.8%,而美国分别为22.7%、37.4%、39.4%……
“我国人工智能的基础层人才比重严重偏低,头重脚轻、根基不牢。”10月25日,为期三天的2018中国计算机大会在杭州开幕,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以一组数字引出上述观点。他说,发展数字经济要改变头重脚轻、基础薄弱的局面。
本届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梅宏表示,信息技术正从助力经济发展的辅助工具向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转变,数字经济正在逐渐成型中,即将进入信息技术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爆发期和黄金期,对计算机从业者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
本次大会聚焦大数据推动数字经济,与会专家学者热议数字经济时代面临的信息技术问题和挑战,并对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系统、人工智能、新型计算模式、区块链、大数据与数字经济等方面的前沿热点,以及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进行充分研讨、分享成果。
在李国杰看来,当摩尔定律临近极限之际,大数据和AI计算却出现了指数级增长,计算机系统结构将成为关键的推动因素。然而,目前只有不足1%的云服务器为AI加速服务,要让AI变得无处不在,吞吐量需要提高100倍以上。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对多行业和大型企业的数据利用率和人均产出率进行广泛研究后发现,数据利用率提高10%,财富100强企业人均产出提高14.4%,制造业平均提高20%。显然,数据驱动的背后是技术效率的稳步提升。
“近两年人工智能火爆,许多人认为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的热潮过去了,已然进入人工智能新时代。”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李国杰直言,究竟现在处于什么时代,需要有历史的眼光,作为一种基础的科学范式,数据科技的影响可能要比人工智能更持久,但人工智能技术更具颠覆性,目前阶段的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计算技术。
“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不能停留在算法层面,必须扎根在系统结构和软件理论的深土中。”李国杰强调,业界要关注从算法、软件、人机界面到系统结构和芯片这一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本届大会共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纯说,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结合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据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生产要素,而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又推动了物联网迅速的发展,导致数据呈爆发式增长。大数据推动了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也正在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增长的强大驱动力量,成为世界公认的新经济、新业态和新动能。
“发展数字经济要排除两方面的干扰,一方面是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麻木不仁、墨守成规,导致错失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是不顾国情、盲目冒进,对新技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李国杰说,要扎扎实实地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融入实体经济,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国内IT领域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学术、技术、教育和产业融合的综合性盛会,第十五届中国计算机大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