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80、90后成为新生家庭父母的主力军,从小接受的互联网教育使得他们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付出得更多,舍得在教育上花钱,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的50%以上;同时他们也更愿意接受新兴事物,比如将高科技融入教育的“智能教育机器人”。
智能教育机器人,类属于早教机器人,是服务型机器人的一个细分领域,一般具有语音识别功能、语音对话功能,早教功能等特点。这种场景式的陪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下父母因为工作忙碌而不能陪伴、教育孩子的缺憾。根据前瞻公布的《中国早教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所示,预计至2025年教育机器人市场空间将达到3000亿。
经济增长、消费升级,产业政策和资本助力,以及二孩政策等多方因素致使智能教育机器人行业成为创业温床,但由于市场尚处于早期时期,市场教育还不完善,造成了目前鱼龙混杂的市场乱象。其实对于智能教育机器人而言,归根结底就是AI智能的一种赋能,场景陪伴和智能化是其主打的两大特色,而这对应的就是智能技术与内容服务。
作为AI能力的集大成者,它最终有望超越PC、超越手机,成为重要的人机交互中心,不过现在尚处发展早期。但目前来看,无论是BAT、猎豹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还是美的、海尔等传统家电商都在入局这场交互中心争夺战。
目前头部玩家凭借在技术和营销上的优势,在寻求生态构建、寻求落地场景,而小玩家将面临一场更加残酷的竞速淘汰赛。不过,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上仍暗藏着许多的机会,比如针对机器人的专用芯片、专业操作系统的开发等。
同时,机器人的生态建设已开始形成,机器人正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结合,虽然人工智能产业已进入落地期,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在智能音箱上的争夺战,智能机器人作为人类对人工智能落地形态的终极期待,一大批研究学院与企业前赴后继地投入其中,但是依然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因此市场格局还尚未形成,市场主要还是面临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1、智能交互技术壁垒大
从智能技术的维度来看,智能机器人一直都被默认为是一个高门槛的科技类产品,而针对儿童的智能教育机器人产品,交互技术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但是通过目前市场可以看到,现有技术的早教机器人在人机互动方面仍较为单一,对于儿童所表达的信息缺乏侦测及反馈手段。此外,现有技术的早教机器人多通过视听方式输出信息,在儿童注意力的吸引方面缺乏更为多样的手段。
但是单一的智能交互已经逐渐不再被普遍认可,智能交互热潮过后,对于教育机器人交互有了更高的需求。交互并不仅仅是指对话方面,更重要的是互动,这一点往往被很多企业所忽视。
针对儿童群体,机器化简便了许多儿童学习方式,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了儿童机器人的主要卖点,但与此同时,也不断削减着儿童的社会互动。有学者担忧其可能对于孩子的成长,造成反作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6-7岁的儿童认知发展中,其“私人演讲”会完全内化,而年长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考,都是因为其从社会中获取的成人说话方式和现实表现。
因此,人类的群体学习过程在认知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社会互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要因素。但是,当儿童机器人陪护取代父母及其他人员陪护时,孩子与社会人的交流机会减少,甚至是被淹没了,儿童由与人交互变成了与“拟人”的机器交互,社会化推进的过程中,儿童几乎变成了机器下的“原始儿童”,其可能侵蚀社会关系的基础,存在着将个人与其他社会关系切割的可能性。
因此在教育机器人不单单是点面之间的互动,儿童机器人更多需要融合陪伴、知识性、监视性等多种全方位功能。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的知识学习速度也不断提升,基本能够满足儿童时期的认知需要,形成“家长陪护+机器人辅导”的人机联动效应,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与人互动及机器补足的优势,真正实现智能交互。
2、系统集成难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