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融合引潮流,协作机器人带来发展新蓝海

 机器人资讯     |      2020-05-08

近年来,人力成本上升和自动化需求的加深,催生了协作机器人的出现和发展,目前,协作机器人已经迈过探索阶段,正在进入百花齐放的快速成长期,我国企业要想在市场之中占据重要地位,还需要关注到行业发展的一些痛点问题。

  当前,随着全球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人口红利日渐衰退,工业自动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受此影响,各国都在积极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不断加快“机器换人”的相关进程,以此来推动工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不过,传统工业机器人引领下的“机器换人”风潮,虽然能够推动工业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高速化发展,却也让行业内不少人感受到了生存危机,人机关系究竟该如何处理的问题始终摆在人们面前。

  如今,随着协作机器人的兴起和发展,这一问题终于迎来了新的答案。在国际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ISO 10218-2给出的定义中,协作机器人是指被设计成可以在协作区域内与人直接进行交互的机器人,这就意味着,人机协作、人机共融正逐渐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关系形式。

  协作机器人市场迎来爆发

  据了解,协作机器人概念提出的时间和首次出现的时间都不遥远,从1996由美国西北大学的两位教授首次提出概念,到2009年丹麦的公司推出全球首款协作机器人“UR5”,协作机器人发展至今还不到二十年,目前仍属于机器人产业中一个细分的新兴市场。

  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协作机器人自诞生以来就始终保持着火热的发展态势,市场规模在常年的高速增长中持续不断的扩大。相关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6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和年复合增长率均保持在70%以上,截至去年,全球销量已经超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近20亿元。

  目前,协作机器人可能还只是400亿美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一小部分,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其将在未来十年增长到超过100亿美元。之所以能够做出如此预测,一方面与全球高速的增长态势分不开,另一方面机器人老牌企业和初创企业的不断涌入,也给市场的爆发带来信心。

  2017年被视为协作机器人大热的一年。这一年,ABB、优傲、川崎、史陶比尔、日本电装的国外巨头相继进入协作机器人领域,并纷纷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同时,国内如哈工大机器人、深圳越疆、北京镁伽、上海节卡等本土创业公司也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在国内外企业的不断加码下,协作机器人的市场热度正在不断升温。

  三大优势助力行业快速崛起

  协作机器人最初的定位只是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完成生产,如今不但吸引了四大家族这样的巨头企业来涉足,其自身的市场发展也迎来了爆发,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良好的表现,笔者认为与其三方面的优势分不开。

  首先,协作机器人最大的优势,是打破了传统工业机器人的笼式生产模式,能够与人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协作,这样的人机融合可以更大的发挥出机器和人的独特优势,两者之间形成互补,大大提升了生产的效率、灵活性和自我优化能力。同时,和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其在安全性上也更有保障。

  其次,协作机器人的成本更低。这个成本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机器人本身的价格、维护和使用成本,还有一个是安装和场地占用成本,从这两方面来看,协作机器人因为易于编程和安装,且较为轻巧和不占面积,其成本远远低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

  最后,协作机器人的适用范围也更广。和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还可以适用于农业、建筑业、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甚至于部分工作和家庭场景之中。

  在同样兼具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的情况下,协作机器人更具技术、价格和适用性上的优势,因此其行业能够快速崛起也在情理之中。

  国内企业发展超车还得这么做

  对于我国来说,近年来协作机器人在国内的发展也是十分火热,市场增速比全球增速还高,市场规模也达到近4亿元。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能在协助机器人市场上完成对国外企业的超车任务。

  这么认为也不无道理,毕竟一方面协作机器人国内外起步基本一致,发展也处于同一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已经是机器人应用的最大市场,能够将一定的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和产业优势,在起步相同我国又占据市场优势的情况下并非没有机会。

  不过,我国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缺失、人才资源的匮乏始终是最大的痛点,即使是在新兴的协作机器人领域也依然存在,此外,协作机器人本身的发展目前还存在易用性不够、市场认可度不高等种种问题。因此,国内企业和行业发展要想完成超车,不仅要解决自身的固有问题,还需解决全球发展的共性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